声明

本文是学习GB-T 15793-2011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
1 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、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、卵和幼虫种群消长及发育进度调查、卵
量和幼虫发生程度普查、残留虫量和稻叶受害率(程度)普查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等

技术与方法。

本标准适用于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。

2 越冬调查

2.1 调查地区

在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。

2.2 调查时间

冬后成虫羽化前。

2.3 调查方法

选取稻田、绿肥田及田边、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,共取样20 m²
以上,调查稻桩、再生稻、落谷稻、冬
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1次~2次,统计死、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数,调查结果记入

表 A.1。

3 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

3.1 田间赶蛾

3.1.1 调查时间

从灯下或田间始见蛾开始,至水稻齐穗期。

3.1.2 调查方法

选取不同生育期和好、中、差3种长势的主栽品种类型田各1块,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
m²~100 m², 手持长2 m
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(水稻分蘖中期前同时调查周边杂草),用计数器计

数飞起蛾数,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,调查结果记入表A.2、表 B.1。

3.2 雌蛾卵巢解剖

3.2.1 调查时间

在主害代峰期每3 d 一次,突增后每2 d 一次。

3.2.2 调查方法

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头~30头,带回室内当即解剖,镜检卵巢级别(参见

表C.6) 和交配率,结果记入表A.3。

4 卵、幼虫种群消长及发育进度调查

4.1 调查时间

各代产卵高峰期开始(迁入代在蛾高峰当天,本地虫源在蛾高峰后2 d),隔 2 d
查一次,至3龄幼虫

期为止。

4.2 调查方法

选取不同生育期和好、中、差3种长势的主栽品种类型田各1块~2块,定田观测。采用双行平行

跳跃式取样,每块田查10点,每点2丛,调查有效卵、寄生卵、干瘪卵、卵壳和各龄幼虫数,结果记入

GB/T 15793—2011

表 A.4、表 A.5。

5 卵量和幼虫发生程度普查

5.1 调查时间

卵量调查在田间蛾量突增后2 d~3d
开始调查;幼虫发生程度调查在各代2龄~3龄幼虫盛期

开始。

5.2 调查方法

卵量普查选取不同生育期和好、中、差3种长势的主栽品种类型田各1块,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
样,每块田查5丛,每丛拔取一株,每2 d
调查一次有效卵、寄生卵、干瘪卵数,结果记入表 A.5、表 B.1;
幼虫发生程度普查选取不同品种、生育期和长势类型田各不少于20块,面积不少于1
hm², 每 5 d 调 查 一次。大田巡视目测稻株顶部3张叶片的卷叶率,对照参见表
C.1 确定幼虫发生级别,结果记入

表 A.6、表 B.1。

6 残留虫量和稻叶受害率(程度)普查

6.1 调查时间

各代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。

6.2 调查方法

残留虫量调查选主要类型田各3块,双行平行跳跃式,每块田查50丛~100丛,调查残留虫量;取
其中20丛查卷叶数,计算卷叶率;每类型田取50条幼虫,分虫态和龄期,结果记入表
A.4。 稻叶受害程
度调查取样同幼虫发生普查,调查稻株顶部3张叶片的卷叶率,确定稻叶受害程度(参见表
C.2), 记录

各级别田块数及所占比例,结果记入表A.7。

7 预测方法

7.1 发生期预测

7.1.1 世代划分法

世代以成虫为起点,命名方法如下:

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,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,如:全国
统一世代为第四代,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,写成"四(2)代",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

发生区,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参考表C.5。

7.1.2 历期法预测

卵孵高峰期:由田间赶蛾查得蛾高峰日,加上本地当代的产卵前期(外来虫源为主的世代或峰次不

加产卵前期)。

二龄幼虫期:为卵孵高峰期加上卵历期和一龄幼虫历期。

7.2 发生量预测

7.2.1 发生趋势预测

根据虫源地的残留量及发育进度,结合本地雨季和高空大气流场的天气预报,分析迁入虫源多少。

如虫源地防治后残虫量多,羽化盛期当地气候对迁入有利,迁入量可能偏多。

本地虫源为主时,根据残留量多少,分析下一代发生趋势。

7.2.2 根据蛾量预测

根据田间蛾量,结合雨季的长短、雨日、雾露、温度、湿度情况,结合水稻生育期和长势等,进行综合

分析预测。

7.2.3 根据卵量作短期预测

根据卵量,考虑气候、天敌等影响因子,运用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研究成果,进行分析预报。

GB/T 15793—2011

8 数据汇总和传输

8.1 主要传输工具

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。

8.2 模式报表

按统一汇报格式、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。其中,发生程度分别用1、2、3、4、5表示。同历年比较的
早、增、多、高用"十”表示,晚(迟)、减、少、低用“一"表示;与历年相同和相近,用“0”表示;缺测项目用"××"

表示。

9 调查资料表册

全国制定统一的"调查资料表册"的样表一份(见附录 A),
供各地应用时复制。用来规范各区域测
报站测报调查行为,确保为全国数据库积累统一、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。其中内容不能随意更改,各项

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,认真统计和填写。

GB/T 15793—2011

A

(规范性附录)

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

稻纵卷叶螟

( 年 )

测报站名 盖章

站 址

(北纬: 东经: 海拔: )

测 报 员

负 责 人

GB/T 15793—2011

A.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

调查地点

调查日期(年月日)

地 点

越冬场所

植被种类

取样

面积/

幼虫数/头

蛹数/头

活虫数头

总死虫数头

总死亡率1%

幼虫寄生率/%

蛹寄生率1%

活虫

量/(头/

667 m²)

备 注

活 虫

死 虫

寄 生

活 蛹

死 蛹

寄 生

蛹 壳

A.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记载表

调查地点

调查日期

(年 月 日)

世代

稻作

类型

品种

生育期

赶蛾面

积 / m ²

蛾量/头

折合每667 m²

蛾量/头

备注

A.3 稻纵卷叶螟剖蛾记载表

调查

地点

调查日期

( 年 月

日 )

世 代

剖蛾数

各级卵巢雌蛾头数和所占比例

交配率

%

备注

一级

二级

三级

四级

五级

头数

比例/

%

头数

比例

%

头 数 ,

比例

%

头数

比例

%

头数

比例/

%

A.4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表

调查地点

调查日期

( 年 月

日 )

世 代

类型田

品 种

生 育 期

调查从数丛

总虫 数 头

活 虫 数

寄生幼虫数 头

寄生率1%

卷叶率1%

虫量

幼虫

蛹壳

头/

100丛

头/

667 m²

一龄

二龄

三龄

四龄

五龄

%

%

%

%

%

%

%

GB/T 15793—2011

A.5 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表

调查地点

调查日期

( 年 月 日)

世 代

类型田

品 种

生育期

调查丛数/丛

总卵粒数粒

其 中

百丛卵量

(未孵十

孵化)/

寄生率/%

干瘪率1%

孵化率/%

备 注

未孵卵粒数)粒

寄生卵粒数)粒

干瘪卵粒数/粒

孵化卵粒数/粒

A.6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程度普查记载表

调查

地点

调查日期

(年 月 日)

世 代

类型 田

生 育 期

调查田

块数

代表

面积/

667 m²

各级别幼虫发生田块数及所占百分比

备 注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A.7 稻纵卷叶螟叶片受害程度普查记载表

调查

地点

调查日期

(年 月 日)

世 代

类 型 田

生 育 期

调查田

块数

代表 面积/

667 m²

各级别叶片受害程度田块数及所占百分比

备 注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田块数

%

A.8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

水稻类型

水稻播种面

积/hm²

发生面积/

hm²

防治面积/

hm²

受害绝收面积/

hm²

挽回损失/

t

实际损失/

t

双季早稻

双季晚稻

单季中晚稻

其 他

合 计

简述发生概况和特点:

GB/T 15793—2011

B

(规范性附录)

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

B.1 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

填报

单位

填报

日 期

本候水稻

生育期

本候平均 田间蛾量/

(头/667 m²)

本候最高 田间蛾量/

(头/667m²)

本候大田 普查百丛

虫量/头

本候大田 普查百丛

卵量/粒

本候大田 普查平均

卷叶率/%

发生面积占

种植面积的

比例/%

主害类

型田

备 注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注:汇报时间从灯下或田间开始查见稻纵卷叶螟至水稻收割,华南、江南稻区4月初,长江、江淮稻区5月初开

始,每月逢1、6、11、16、21、26日收集。每逢1、6日汇报。

GB/T 15793—2011

C

(资料性附录)

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划分指标

C.1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级别分类表

级 别

分 蘖 期

孕穗至抽穗期

卷叶率/%

虫量/(万头/667m²)

卷叶率/%

虫量/(万头/667m²)

<5.0

<1.0

<1.0

<0.6

5.0~10.0

1.0~4.0

1.0~5.0

0.6~2.0

10.1~15.0

4.1~6.0

5.1~10.0

2.1~4.0

15.1~20.0

6.1~8.0

10.1~15.0

4.1~6.0

>20.0

>8.0

>15.0

>6.0

C.2 稻叶受害程度级别分类表

级 别

分 蘖 期

孕穗至抽穗期

卷叶率/%

产量损失率/%

卷叶率/%

产量损失率/%

<20.0

<1.5

<5.0

<1.5

20.0~35.0

1.5~5.0

5.0~20.0

1.5~5.0

35.1~50.0

5.1~10.0

20.1~35.0

5.1~10.0

50.1~70.0

10.1~15.0

35.1~50.0

10.1~15.0

>70.0

>15.0

>50.0

>15.0

C.3 发生(危害)程度等级及其指标

发生(危害)程度

幼虫发生或稻叶受害级别

该级面积占适生水稻面积比例/%

一级

>90

偏轻

二级

>10

中等

三级

>20

偏重(比较严重)

四级

>20

大发生(特别严重)

五级

>20

C.4 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

发生程度

轻发生

(1级)

偏轻发生

(2级)

中等发生

(3级)

偏重发生

(4级)

大发生

(5级)

二、三龄幼虫盛期虫口密度/

(万头/667 m²)

<1

1~2

2~4

4~6

>6

该虫量面积占适生田面积比例/%

>90

>10

>30

>30

>30

GB/T 15793—2011

C.5 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统一时间表

世 代

起止日期(月/日)

世 代

起止日期(月/日)

4/15以前

7/21~8/20左右

4/16~5/20左右

8/21~9/20左右

5/21~6/20左右

9/21~10/31左右

6/21~7/20左右

11/1~12/10左右

C.6 稻纵卷叶螟雌蛾卵巢级别分类表

级别

卵巢属性分类

发育时期

卵巢管长

度/mm

发育特征

脂肪细胞特点

交尾产卵情况

1级

羽化后0.5d

(12 h~18 h)

5.5~8

初羽化时卵巢小管短而

柔软,全透明,12 h后中部

隐约可见透明卵细胞

乳白色,饱满,呈圆形

或长圆形

未交配,交配囊瘪,

呈粗管状,未产卵

2级

羽化后0.5 d~2.5d

(36 h~48 h)

8~10

卵巢小管中下部卵细胞

成型,每个有一半乳白色卵

黄沉积, 一半透明

乳白色,饱满,呈圆形

或长圆形

大部未交配,交配囊 瘪,呈粗管状,少数交 配一次,交配囊膨大呈 囊状,可透见精包,未

产卵

3级

羽化后2 d~4 d

(72h左右)

11~13

卵巢小管长,基部有

5粒~10粒淡黄色成熟卵,

末端有蜡黄色卵巢管塞

黄色,不饱满,呈长圆

形,部分丝状

交尾1次~2次,交

配囊膨大呈囊状,可透

见1个~2个饱满精

包,未产卵

4级

羽化后3d~6 d

>13

卵巢小管长,基部有15粒 左右淡黄色成熟卵,约占管

长1/2,无卵巢管塞

很少,大部丝状,少数

长圆形

交尾1次~4次,交 配囊膨大可透见1个~ 2个饱满精包或精包残

体,大量产卵

5级

羽化后6 d~9 d

9左右

卵巢小管萎缩变短,管内 仍有6粒~10粒成熟卵,部 分畸形,卵粒变形或粘合后

也可能形成卵巢管塞

极少,呈丝形

交尾1次~4次,个

别6次,交配囊中可见

1个~4个精包残体或

一个饱满包,产卵很少

style="width:4.16666in;height:1.85328in" />

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

国 家 标 准

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

GB/T 15793—2011

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

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(100013)

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(100045)

网址:www.gb168.cn

服务热线:010-68522006

2011年11月第一版

书号:155066 ·1-43784

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

延伸阅读
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15793-2011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. 进一步学习

联系我们

DB 5304-T 063—2023 青贮玉米种植及制作技术规程 玉溪市.pdf